最新网址:www.biqiwu.net
首页 > 玄幻魔法 > 妖扑鬼火 > 第一章黄山鼠窟

第一章黄山鼠窟(1/2)

目录
好书推荐: 农村的童年生活 极侠之道 抗战张大少 绝宋 随身一座城 我真的不是帝二代 我的妹妹重生了 碎梦神剑传 三国之金刚狼王 君如明月,妾如妖

();

民国初年十月,虽然大清已经亡了快一年了,可徽州城里还有很多人留着辫子,走在大街上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两个留着辫子的男人。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首诗不是夸徽州的,汤显祖的意思是徽州是个充满铜臭的地方,很多人痴绝于财富,但是他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没有去徽州的梦想。

勤劳的徽州商人四海为家,足迹遍布神州。徽商多数以小本生意起家,坚守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盐业、茶叶、木材、典当业是徽商主营的四大行业。在明代突破了禁海政策,徽商一定意义上还扮演了明代海外贸易先行者的角色。明嘉靖年间,徽州商人已经开始了海上运输贸易,远达日本、东南亚以及非洲、欧洲。所以清朝末期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洋大人”来徽州认祖归宗。

三巷里新建好的周府豪宅前鞭炮轰鸣,门前停了十几辆汽车,汽车这东西在徽州也是常见之物,可是能一口气买十几辆的巨富整个徽州城里超不过一掌之数。

周家这一家人是去年(宣统三年)来到徽州城的,当时他们的到来可是让徽州城产生了轰动,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们是一群黑发黑瞳的英国人,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一家应该是远航的徽商的后代,可街坊四邻们对他们一家还是有些惧怕,平日里都是对他们敬而远之。

街坊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不知道这一家人根本就不是人,或者说他们不是“纯粹的人”!

这一切还要从二百多年前说起。

大明崇祯年间,京城孔府发生了一件大事,小侯爷的侍女投井自尽了,这当然算不得大事,可是没过几天,孔家老侯爷让仆役把小侯爷孔州在侯府门前活活给打死了,这一下整个京都都被震惊了。

大家族里的是是非非怎么能说的清楚?一个侍女怀孕了并不是什么大事,就算投井自尽了难道会有捕快敢来孔府办案?封建社会地主打死家奴不过是家常便饭,算不得什么大事!大明律例管的是平民和贵人,死了个奴才算个什么事?在那个时代奴才和牛马是一样的,只是主人的物品罢了。

京都孔家世世代代贤良方正、从不欺压百姓,不知道谁就把这件事传成了小侯爷霸占良家妇女,最后受辱不堪的良家女投井自尽……

豪门是非多,老侯爷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都是他弟弟做的局,自己儿子心高气傲还看不上那个投井的丫鬟,自己这一脉只有一个独子,看来他是想毁了自己儿子的清誉,为了孔家的名声,必须把这种欺压百姓的子孙逐出家门,然后好让他的儿子过继到自己的门下将来好继承这孔家这硕大的家产,家主的威信是不能被挑战,事情过后弟弟一定会自杀谢罪,因为他们知道这事瞒不了聪明的人,这京都聪明的人可是一抓一大把,能够糊弄的也就只有这些愚民而已,只要儿子能继承家业的话,他会死的心甘情愿。

京都孔家是孔子、孔圣人的后裔,虽然比不上山东曲阜的圣人嫡系子孙,但也是衍圣公府承认的旁系宗亲。

京都孔府一直都是京都士林文坛的领袖,地位超然,代代家主都有侯爵的勋位,虽然不是世袭罔替,但每一位皇帝还是把刚刚继承爵位的孔伯爵加封为孔侯爷,孔家从不干涉地方政务,每个子弟都是经学大家,常常出没与皇宫和各公侯王爷的府邸,孔家是绿林、百姓和朝堂官员眼中一致承认的良善人家。

出了这种事,本不应该会闹的满城风雨,孔家在京都谁敢不给几分面子?只能说明这是自己人在作怪!

这下小侯爷孔州可真是黄泥掉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两天后,京都孔府门前来了一位大人物,却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头子,孔府正门打开,满院张灯结彩,孔老侯爷亲自到府外作揖请安后才把这个老头子请到客厅。

这就是曲阜衍圣公府来人了。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

秦朝,秦始皇在位时,封孔子九世孙孔鲋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

汉朝,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孔子奉祀君,为孔子嫡系世袭受封之始。

汉平帝为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世袭褒成侯。

三国时曹魏封孔子后裔为世袭圣宗侯。

隋朝,隋文帝封世袭邹国公,炀帝改封世袭绍圣侯。

唐朝,唐初,封为世袭褒圣侯,开元中,孔子被谥为文宣王,乃改褒圣侯为公爵,仍以文宣为号。

宋朝,宋仁宗至和二年改世袭文宣公为世袭衍圣公。

从此这个爵位一直都是孔家的。

朝代更替不断,衍圣公府一直兴盛不衰,每次改朝换代或新帝登基继位都会大肆封赏于衍圣公府,京都孔家之所以能在帝都混的如鱼得水都是仰仗于他们是衍圣公府承认的孔子血脉。

比奇屋最新地址www.biqiwu.ne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有了 目录
新书推荐: 自缚禁地五百年,我当散修你哭啥 御兽:怪谈副本,开局我是懒大王 这真不是机械飞升 莺莺燕燕 重返88:从迎娶小姨子开始 大佬绝嗣?孕吐后小可怜一胎三宝 青梅有点甜 圣女来时不纳粮 在那个夏天里 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