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iwu.net
首页 > 玄幻魔法 > 叹流水兮 > 伤心秦汉经行处

伤心秦汉经行处(2/2)

目录
好书推荐: 光辉神座 康熙的仙女妃 一步之瑶(王一博x楚瑶) 说好的要杀我,你们怎么哭了? 仙蟾 我可是要成为火影的男人 反派贵妃又在拉仇恨啦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卖火箭的小女孩[星际] 情敌总想得到我

悟尘学着如烟刚才的派头说:“很好!”

“那,你是否已忘记本少爷是女儿之身?”

“小僧何时也没把你当女人看待。”

“那就好!既然如此,悟师父就上马来吧!”

“哦,哦,哦。”

“现在路上又没有人,没人会笑话你的!”

“我们得快点走路,最好今天能见上我的好姐姐。”

“这马能载得动我俩个人嘛?”

“能的,昨夜我让小二喂了最上好的饲料。再说了,我们两个是小孩儿,怎会抵得过一个大男人的分量?”

悟尘昨天走了一天的路,昨夜又没休息好,正泛过累来了,便道:“那,你先下来,让我先上马。”

“这有什么区别吗?”

“区别大了——你在前边,是我抱着你,如此,便有辱佛祖;我在前,你抱着我,是小僧为姑娘驱马前行,在佛祖面前也说的过去……”

“好~,你这小和尚,净事儿~”

悟尘上了马,大白马也撒开欢儿地跑。

大约跑了一个时辰,看到路边有摆早餐的摊位,悟尘便勒马住脚,来到了小饭摊就坐。

一排大雁从竹楼的上空飞过,发出悲凉的鸣叫。

望着这些南去的大雁,如烟不禁叹息起来。

悟尘却笑嘻嘻地瞅着大雁,吟起了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看到如烟一点儿反应都没有,便讪讪地笑道:“阿弥陀佛,还真是‘对牛弹琴’。”

如烟一听怒了,“‘阿’你个光头,什么对牛弹琴,我看是‘驴唇不对马嘴’……人家正烦着愁呢,你却高兴得不得了……”

“请问公子,为何伤悲?”

“你说,我见了我好姐姐,如何开口啊!”

“没关系,让小僧来说……”

————————————

注释

[1]大人、老爷、少爷等这些称呼,是什么朝代才出现的?

清宫剧从来都是古装剧的主角,不管是出品的数量还是作品覆盖的题材范围,清宫剧相较于其他任何朝代剧都是遥遥领先。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清宫剧数十年来的长期“垄断”,导致导演、编剧和演员都越来越“清宫化”——不管什么朝代的剧拍出来都透着一股清宫味儿。

比如清朝常用的“大人”、“奴才”、“小人”、“喳”等称呼,就经常被张冠李戴地安在其他朝代剧中,让人极为出戏。这就让青少年误以为,中华上下五千年都是这么称呼的。

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这些“清宫术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他朝代时的常用称呼,免得大家穿越乱了……

(1)见官就喊大人,你以为是在认爹呢?

“大人”一词,在春秋以前,是指体型大的人。比如《国语.鲁语下》中记载的“防风氏”,便是大人的一种,也就是体型硕大的神异氏族。此外,《山海经》、《谷粱》等先秦典籍均有类似记载。孔子曾说:“丘闻之……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等到了春秋时代,“大人”已不再是单纯的表象之分,开始融入了抽象的等级观念。比如,《诗经》中的“ 大人占之”;《论语》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历代学者给了《诗经》里的“大人”很多解释,总结后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道德高尚的人,占梦之官,位高权重之人。

但这可不是一般的有道德、有权利的人,必须是那种国家模范或者出身贵胄级别的人,才配被称一声“大人”。

第二.百家诸子、七国王室,可以称为大人。

战国时代,延续了“大人”贵族化的含义,专指那些血统高贵又品行高尚的人。

第三.大人依旧是指长辈,小人就是指晚辈

汉代开始,“大人”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多。这时候,“大人”多指父母长辈。《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原话,而这里的大人则是指他的父亲刘太公。

后来,大人不单单指父亲,也指母亲(母亲大人),甚至有时候作为家中长辈的统称。

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之句,其中的“大人”就是指婆婆。

唐代以后,“大人”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多指有地位的人,当时的官员被称为“大人”的现象开始出现。明朝《觚不觚录》中记载,三司见到巡按称其为“先生大人”,但是这时候“大人”二字仍旧不是重点。到了清朝,“大人 ”这个称呼才彻底和官员挂钩,在京的从上书房大臣到巡城御史,都可以称为大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像电视剧里一个县官也被称为大人的现象是在清朝中期才开始出现的,清朝前期只有做过钦差大臣的人,才能称为大人。

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绝大多数时间都不会有“见官就喊大人”的行为。相反,称父母为“大人”的习俗,至今还随着各地的方言而保留了下来。

(2)见人就称“爷”,那还是在认爹!

“爷”这个字,不仅是清宫剧里用的多,甚至如今都广泛流传于民间。比如“老爷”、“少爷”、“财神爷”这类的称呼,至今也时常有人提及。

事实上,“爷”这个称呼最早是父亲的意思。而“老爷”一词在先秦时代和“大人”同义,不过,多见于塞外的游牧民族。辽、金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得“老爷”这一称呼开始在中原传播。

南宋的时候,“老爷”一词开始在民间被大量使用,有地位的士绅都称老爷,甚至自称老爷。《元史》有这样的记载:“贼众突至搏霄前,捽而问曰:‘汝为谁?’搏霄曰:‘我董老爷也。”可见,此时“老爷”一词已经在民间传开了。

而少爷的称呼,是佣人或仆人对主人子嗣的尊称。当少爷结婚生子,便可上升为老爷,原来的老爷就被称为老太爷了。

明朝时期,“老爷”开始和官员相关联,被称为老爷的官员都是朝廷的高官和地方大员,其他官员是不能称“老爷”的,只能称“爷”。

到了清朝,“老爷”的适用范围开始扩大,而九卿、翰林级别以上的官员从“老爷”升级为“大老爷”,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范?

更有范的是县官、府县级别的官员称为“太老爷”,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县太爷”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随着“老爷”一词的流行,“爷”这个字也开始成为北京话的尊称缩略语,像“康熙爷”、“乾隆爷”、“四爷”、“八爷”等称呼开始出现,甚至茶馆里也经常传来小二的招呼声:“爷,您喝茶!”

(3)“奴才”也不能乱喊。

“奴才”一词最初也是来源于北方民族,叫做“驽才”。

魏晋南北朝以来,“奴才”逐渐成为具有卑贱之意的贬义词。《晋书》有这样的记载: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这时候奴才已经是卑劣的意思,但是和后来的奴才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这时候奴才多指无能之人,而不是侧重奴仆关系。

真正使“奴才”成为贱称,大约是在元朝之后。明代《杨涟传》中有:“涟大骂:奴才,皇帝召我等……欲何为?”此时“奴才”似乎成了宦官的代名词,而宦官是被士大夫们所不齿的,于是久而久之“奴才”便成为了贱称。

到了清朝,“奴才”一词迎来了“翻身”。这个词,虽然还是有下贱之意,但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满人才能自豪地对主子谦称自己是“包衣奴才”。

当然,那个时候满人并不是都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汉人也不都是称臣,而是一定程度上的混用,满人也有称臣,汉人也有称奴才的。

满人称奴才,汉人称臣的现象,是在乾隆中期才确定下来。乾隆二十三年,为了维护满洲旧俗,乾隆皇帝下召统一满汉称谓,这次诏令不仅对满汉官员称“臣”和“奴才”有区分,甚至在一些职位上都做了详细地区分。

至此,奴才与臣的称呼才正式确立。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宣统二年(1910),朝廷在预备立宪中为了“昭画一而示大同”,同意了“奏折中无论满汉一律自称曰臣,不得再用奴才字样”的要求。但仅两年后,清王朝便在风雨飘摇之中倒塌了。

(4)那些泛滥的清朝用语:

1.嫔妾一词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杜撰,却被后来人大量沿用。

2.皇帝也并非时时称朕,很多时候也是自称“我”,在重大场合和书面中才自称朕。

3.后宫妃子多是自称妾、妾身,而“本宫”一词只有极少数太子或者受宠的公主可以如此自称,比如太平公主。

4.“哀家”一词只是存在于古代文学之中,正史并无提及。

5.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大臣们一般称皇帝为“陛下”;唐朝时期,也有称皇帝为“圣人”和“大家”的时候;宋代称“官家”;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南宋遗臣称忽必烈为皇上,忽必烈自称朕。但也只是在正式场合才自称“朕”,平常还是自称“我”“吾”;明朝正式场合依旧使用“陛下”称呼皇帝,私下称为“今上”。

总体上看,在封建时代里,中国人的自称,是随着朝代的演进而越来越卑微的。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普通老百姓可以说是“见谁都得喊爸爸”了。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常态。而拍一个朝代的影视作品,就应该反映一个朝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否则千年历史岂不是被拍成了千篇一律?

比奇屋最新地址www.biqiwu.net
目录
新书推荐: 雾色归京 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 我的两个师父倾国倾城 外室独宠?我改嫁攀高枝灭他满门 成功混入揍敌客后 死亡凶间 香花拢雾 十里芳菲 吃糖 风月有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