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iwu.net
首页 > 历史军事 > 逆清1845 > 第136章 吏治改革

第136章 吏治改革(1/2)

目录
好书推荐: 仙神之上 天行医尊 死亡幻想 索爱成瘾,首席老公我投降 都市绝品大少陨落星辰 五岁小锦鲤,带全家活过荒年 狱医的仕途笔记 官海迷途 至尊龙婿陆凡 末日:进化从丧尸开始

见5崇曜愿意出国考察,赵源多少有些意外,但是他心里也很满意,此时的5崇曜年轻,且有能力,就是有时候显得有些毛躁,倘若能再出国长长见识,回来以后便能委以重任。

说起来,赵源目前身边能用的人还真不多,即便把赵家的1些姻亲和潘家的4个大舅哥都委以重任,人手都略显有些不够,光是1座广州城,再加上1个都督府,空出来的官帽子也多达数百顶。

除了官员以外,还有大量的小吏需要填坑,赵源将这件事视为重中之重。

此事事关重大,行商们便各自怀揣着复杂的心思离去,而留下来的则都是目前复汉都督府体系下的重要人物。

“在吏治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继续走以前的老路,必须要进行1定的改革。”

赵源对于吏治问题也有着1定的研究,吸取教训,这是必须要做的1件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夏数千年历史,王朝兴衰更迭,表面上各有兴亡原因,但本质上都围绕着两件事展开,1是‘用人’,2是‘财赋’。

吏治,便是如何用人的方法论。

抛开过往不谈,单轮明清两朝,已经出现了1个规律,即“流水的官员铁打的小吏”,官吏官吏,看似前者尊贵,为百姓父母,但实际上官员与百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吏役才直接接触百姓,形成了官治吏,吏治民的现象。

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中枢朝廷派出去的官员数量有限,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地方成本,从而在低产出的农业社会维持薄弱的统治。

至于坏处自然也有,明清两朝派出的最基层官员就是县令,地方政务则被地方吏役掌控,说白了就是那些吏役背后的乡绅大族,于是就有了‘皇权无下县’的说法,中枢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十分薄弱。

若是太平盛世也就罢了,可1旦中枢逐渐衰落,地方豪强并起,百姓们就会被这些乡绅大族逼得家破人亡,最终不得不自卖为奴,倘若流民遍地,也就逐渐开启了新1轮的历史循环周期。

权力讨厌真空,中枢因为成本放弃了地方权力,权力就会被地方豪强所掌控,中枢也就只能跟地方协商着来,而无法真正贯彻改革,无法真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当然,历代王朝并非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少有为之君都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限于生产力的缘故,他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能用各种制度去延缓这个过程。

当时间走到了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爆炸,也就让这个问题有了1定的改变,因为在中枢足够有钱的情况下,就可以去尝试掌控地方。

东方暂且不说,西方各国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不分官吏,只分事务官和政务官,事务官皆有考试选拔,政务官则依托地方选举,政府的日常运作主要由这些专业的事务官来进行处理,而政务官则负责1地的方针大计。

赵源将这个问题详细地介绍了1番,众人却也只听得云山雾绕,唯独从兰芳过来的罗广平倒有几分认知,道:“那我们也实行这个制度吗?”

“不,咱们华夏自有国情,绝不能直接照搬过来,但是我们可以吸取1定的优点。”

赵源沉声道:“咱们也可以开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地方官员,但是咱们不用非得考上进士才授官,比如考上了举人,或者只是考上了秀才,也可以参加政务考试,如果考试成功后,就可以在籍贯之外的地方担任亲民官——所谓的亲民官,就是指过去的3班6房的差吏。”

听到这里,众人顿时就明白了过来,也就说把官员的标准放低。

过去大清实行‘9品十8级’,地方1个县里真正在朝廷挂号的官员也就几人,又分为正印、佐2、属官以及杂职官数种,其中正印很好理解,1个县里也就1个知县,通常为正7品,直接除授方面,外县知县例由进士、举人、贡生及教习兼除,或者从下属官员中升迁,但是清廷正印官1般都是由进士担任,也就是所谓的出身正途。

正印官员之下,则是佐2官,所谓‘分守令之政,共州县之民者也’,知县的佐2官1般是县丞、主簿,会分管1部分工作,比如县丞通常分管桥梁道路、急递铺舍、考算钱粮、提调造作等,主簿则负责巡防捕盗、捉逃军逃囚以及、巡禁私盐私茶这些,像这两个佐2官要求就没那么高,考上了举人就有机会担任,属于县里的2爷和3爷。

比奇屋最新地址www.biqiwu.ne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红楼,宁府书香门第 单机南北朝 假太监:太子妃你也不想太子被废吧 被夫君杀身证道后,我重生了 大明:嘉靖修仙啦 当女配实在太辛苦了[快穿] 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夺嫡,我靠签到苟到最后 山主之女 玉露凝棠
返回顶部